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
在二十四个节气之中,清明是唯一演变成一个节日的节气,许多习俗也由此产生,插柳、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三大礼俗主题。 清明这一天人们在房前屋后、井台渠旁插上柳条,以为这样做可以吉祥如意。 扫墓活动则始于唐代,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。 而这么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同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
有些人将清明节称为中国的“狂欢节”,因为除了郊游外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活动。文人志士们喜欢把酒言欢,女人们喜欢荡秋千,男人们喜欢斗鸡和踢球,孩子们喜欢放风筝,可以说是各得其所。但是,在清明节前后,也不都是风和日丽。有时会下起毛毛雨,为清明节增添另一种风味,唐代大诗人杜牧的《清 明》诗描写的就是此情此景:
清明时节雨纷纷, 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 牧童遥指杏花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