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(别称:上元节、天官节、春灯节、小正月、元夕,英文名:Lantern Festival)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该节日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。 据史书记载,它是由东汉道教传下来的。 在《道经》中,把正月十五称为“上元”,上元夜简称元夜。另外,也有一种说法:元宵节始于西汉。 据考证,汉文帝即位是在农历正月十五,在周勃勘平诸吕之战后,汉文帝为纪念这两个事件, 走出宫殿,与民同乐。 在古汉语中,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元是开始,宵是夜晚,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 此外,一些天文学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认为,元宵节与古代祭月有关。
元宵节的放灯时间历代不同。 汉代时,是一个晚上;到了唐朝则规定了三个晚上;宋朝延长至五个晚上;在明代,灯笼是从农历正月初八一直亮到十七日的晚上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。人们观花灯、耍龙灯、猜灯谜,尽兴玩耍。 由于这些娱乐活动都与灯有关,因此元宵节也称为灯节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所以全国各地都过,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,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,因此除传统灯笼外,观灯习俗还增加了新内容,例如舞狮,踩高跷,扭秧歌等。 当然,人们也忘不了在元宵节之夜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。